新闻分类

联系我们

    地址: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香雪路城南美景B栋503
    电话:15526286898
    传真:0735-2247618
    邮箱:458760889@qq.com

乡村振兴,中国院在行动

乡村振兴,中国院在行动

* 来源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9-08-30 * 浏览 : 8

乡村振兴,中国院在行动

                                                ------营造元不仅要学习,更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人的营造进化过程

5月23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举行的换届会议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源当选为主任委员,中国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辉当选为副主任委员。经过提名表决,由郭海鞍担任分会秘书长,王明田任副秘书长。这既显示了业界对中国院乡村建设工作的认可,也在激励中国院同仁继续努力完成肩负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将之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战略之一,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中国院宋源书记代表院党委指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习总书记的战略部署,中国院各个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全方位调动各领域的优势资源,在扶贫攻坚、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为乡村建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 乡村情深,矢志不渝 |

中国院人投身我国农村建设事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院的乡村建设工作也不断深化。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的基本生活温饱问题已得到普遍改善,开始朝着“奔小康”的方向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中国院充分学习国家政策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秉承优良传统,扎根乡村,在实践工作中本着可持续,有传承,有特色的原则,努力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为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多方位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院持续为我国乡村建设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规划设计服务



| 共同缔造,笑在黑城 |

十九大报告强调,乡村振兴战略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青海省湟中县黑城村,就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按照这一精神确定的“脱贫攻坚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示范”的试点村。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文兵总裁带领中国院具体承担这项工作,多次亲赴现场。中国院党委也高度重视,派出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四院乡建设计研究中心、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等部门的精兵强将,并拨出专项补贴用于具体工作。


黑城村守护着历史悠久的古堡,又靠近旅游重地塔尔寺,但村民的生活却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市政差,搭建乱,风貌弱,产业基础也很薄弱。中国院的设计团队,秉承共同缔造“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原则,没有一开始就忙于物质环境建设,而是从和村民交朋友起步,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面对村民 “你们为什么还不开始搞建设”的质疑,刘燕辉顾问总建筑师和村民细致沟通建设需求,城镇规划院赵辉院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讲解改造方案,王宇和郭鹏磊两个年轻人驻扎在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几个月,通过播放短片、培训、座谈等方式,逐步点燃了他们共谋共建的热情。


“村民专家手拉手”, 一系列可持续的建设管理机制建立起来,并产生了显著效果:堆放十多年的垃圾杂物被清理干净,违章建筑被拆除,村头路旁,到处都有村民自己上山采石布置出来的环境小品,污水处理、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有效改善。建筑师巧妙利用废弃老屋和旧的木构件,让拥有千年历史,丰富文化遗产的黑城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村史馆”。看着他们珍视的藏毯制作、金银器加工、刺绣、彩绘等传统工艺都在这里找到了展示的窗口,黑城村人纷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住建部领导对黑城村的共同缔造示范工作进行了多次调研,充分肯定了中国院的相关工作,青海省也将以此为样本,继续在省内扩大试点。共同缔造的经验推广,也正在全国各地展开。


| 农房改造,助力脱贫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事建设行业的有识之士,总是以此为职业的理想。而我国农村民房长期缺乏专业指导的状况,更是让中国院的同仁备感责任之重。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云南省怒江州群众的回信中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此时,一支帮助怒江人民改善农房建设的设计队伍也正在奔赴那里的崇山峻岭。


参与中国建筑学会组织的“全国建筑规划设计力量援助怒江设计帮扶工作”的过程中,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修龙书记带队,中国院宋源书记、李存东副书记等一行十余人,一起深入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边境和高海拔山区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建造需求。李存东副书记特别强调,帮扶改造既要改善农民生活,也要注重保留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不能生搬硬套城市建筑,而要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工艺,降低造价,并与优美的环境相融合。


同样的信念也延续着设计者在黑城村的工作。在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即将完成之际,青海省和住建部把农房的绿色改造试点也放到了黑城。农民住得安全了,下一步还要住得舒适。乡建设计研究中心苏童等建筑师正在协助村民,完成房屋节能、外墙保温、门窗更换等一系列能效提升设计,绿色中心则提供了更多适应当地条件的绿色低技建造方法。也许在不久以后,引入光伏面板、阳光暖廊的黑城农房,就会获得不输于城里楼房的温暖舒适了。


| 文化引导,复兴乡村 |

除了贫困地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也有自己的困境。年轻人涌入城市,水泥房、小洋楼遍布,如何记住、留住乡愁?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带领中国院的乡村创作研究中心等团队,紧紧抓住了“文化”这个牛鼻子,在主持中国工程院《村镇文化、特色风貌与绿色建筑研究》课题研究的同时,开始了一系列以文化引导乡村风貌提升的工作。


昆山的祝家甸村以紫禁城金砖产地闻名,但课题组到访时村里早已没有年轻人烧砖,房屋也因人口稀少而破落。崔愷院士由此提出“微介入”理念,画龙点睛式的改造,把村口废弃的砖厂变成城里人都向往的“祝甸砖窑文化馆”,依水而建的民宿学校,更用有江南意味的建筑让村民感受到家乡文化的价值。五年来,建筑师郭海鞍往返昆山数十次,见证了祝甸村在他们努力下一点点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许多小洋楼经过翻建恢复了水乡味道,往日冷清的村子正重现活力。

在曾经的昆曲发祥地西浜村,一组濒临坍塌的废弃农舍被巧妙修补为雅致的昆曲学社,戏台临水而设,村民、游客可在桥头、村口观赏,从忘却昆腔为何物到成为昆曲演出的新热点,曲声萦绕的西浜村也活了起来。


成功的经验继续推广到了福州市的寿山乡。九峰和前洋两座山村,作为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在建设科技集团文兵总裁和崔愷院士的指导下,城镇规划院冯新刚副院长带领赵科科、王永祥等驻场设计师,通过陪伴式服务,把规划、景观、市政、建筑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


乡村客厅和农夫市集以“针灸”的方式激活村庄,农民安置房也一反常见的排列式布局,配合山形地势,提供多种户型,同时探索了农村社会保障住宅的新模式。这些成果得到福建省委和福州市领导的肯定,在省住建厅和区政府倡导下举办的“创意点亮乡村”民宿设计大赛也将为寿山乡增添更多亮点。


| 乡村景观,记住乡愁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战略方向的高度。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庆祝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也正是“乡村景观”。乡村,作为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形成的景观和遗产,正因其文明传承和生态永续价值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院凭借自身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优势,多年来一直为我国的传统村落进行专业的保护规划,向世人展现它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数千年来在高山间“雕刻”而成的山水田园风光画,但原住民的生活仍十分困苦。建筑历史研究所在陈同滨总规划师、王力军所长的带领下,助力“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他们制定的保护管理规划则保障美轮美奂的哈尼梯田能够健康地“活”下去。传统农耕习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梯田农产品的推广也给哈尼人民带来今非昔比的生活。


保护不忘发展和改善。在对贵州黔东南传统侗寨的调查和保护中,历史所与城镇规划院合作,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切实为侗族乡亲谋划发展道路,从调研到施工,驻村几个月时间,发挥村民的自主性,民居的保护修缮、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更新都有了显著进展。


这一探索文化传承、设施改善与活化利用结合的路径以及在地服务的工作模式,使得从江县占里村、榕江县大利村的保护发展规划荣获第五届新加坡规划师协会城市设计组金奖,小山村的乡土改造比大城市的建设更能赢得国际规划界的认可。


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形成多专业、多角度、有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同时也成为建设行业乡村建设领域重要的技术支持力量,引领行业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宣传推广,发挥了领军型企业的价值和作用。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信息评论模块,无需修改!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评论列表模块,无需修改!